汉末之时,佛教经典翻译渐多。翻译过来的佛经内容,可分为两类:一是南传佛教禅学,一是大乘“般若”学。般若空宗一派的学说接近玄学思想,合乎玄学家的口味,所以“般若”学在东晋得到广泛的传播。从东汉末年到刘宋初年,佛教经典最流行的是《般若经》。
南北朝时期,佛教经典的翻译更多。据唐朝智升的《开元释教录》所列,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译经达1621部。佛经的翻译,实际上就是佛教思想的介绍。南北朝的佛教经典,把佛教思想大量地介绍过来,为隋唐时佛教思想的发扬和中国化准备好了条件,并打下基础。
佛教大举进入中国的时候,正是中国南北对峙、大分裂的时期。所以佛教在南北各自发展。在南方,推广佛教的主要有慧远、法显等人。西晋丧乱,一群僧徒也避乱南下。支愍渡过江,和同行的一个僧徒商议说,用旧的一套教义去江东,恐怕没法立足。两人于是共立“心无义”。所谓“心无义”,就是玄学家所谈的空无,到了慧远则用佛来融合儒玄,可以看出慧远时佛教有了发展,取得自立的东晋很多僧徒能谈玄,以迎合士大夫的口味。
慧远深通玄学,并擅长儒学,尤擅长《三礼》《毛诗》。慧远主张“内(佛)外(儒玄)之道,可合而明”,就是企图以佛学为主,以儒玄为辅,达到“会之有宗(佛),百家(儒玄)同致”的目的。慧远住庐山30余年,聚集僧徒,讲授佛学,为南方佛教首领。他提倡净土宗,说往生净土的方法是坐禅修定,息心忘知(不起妄念),口宣佛号,心注西方(极乐世界),这样死后就可以享受极乐。这是极简易的方法,是人人能做的事,因此净土宗在南方得以广泛流传。慧远也提倡翻译佛经,给许多译本作序文,并和北方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交流译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