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初期,统治者在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,在思想文化上,尊崇程朱理学,剿灭异端,大兴文字狱,推行文化专制主义。这不仅造成了思想文化的沉寂,而且助长了以文学复古、拟古为代表的社会复古思潮。明代中期,社会经济有了重要的发展,资本主义萌芽的显露,预示着封建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深刻化,商品经济因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势头。缘是,封建统治稍稍松弛,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一派生机。以“心”为本体,强调人的主体意识的阳明心学的崛起,打破了程朱理学的一统天下,促进了思想的解冻。从王艮到李贽的泰州学派发展了阳明学的积极因素,更具“异端”色彩。与此相应,主体意识觉醒和讲求实学的思潮的涌动,为僵滞的社会生活、文学艺术创作与思想文化界,带来了一股新鲜活泼的时代气息,显露出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。以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、吴承恩的《西游记》、徐光启的《农政全书》等为代表,文学、艺术、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。
明末耶稣会士东来,带来了天文历算等西洋的科学技术,传达了西方文艺复兴的信息,中西文化发生了交汇与冲突。徐光启、李之藻诸人积极迎受西学,并依稀感悟到了世界科技发展的主潮,提出了“先行会通,进而超胜”处理中西文化的正确思路。但遗憾的是,随着朝代更迭,政局剧变,这一正确的思路被打断了,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,后来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