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译文】
丁亥年九月,先生被重新起用,受命征讨思田。在即将启程的时候,德洪和汝中在一起探讨学问。
汝中引述了先生的教导:“无善无恶是心之体,有善有恶是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然后问德洪怎么看。
德洪说: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”
汝中解释说:“这句话恐怕还没有说到核心。如果说心体是无善无恶的,那么意也是无善无恶的意,知也是无善无恶的知,物也是无善无恶的物。但是,如果说意有善恶之分,那么心体肯定也有善恶在。”
德洪则说:“心体是‘天命之性’,原本就是无善无恶的。但是人有习性,意念上会有善恶的表现,所以需要通过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等功夫来恢复那性体。如果原本就没有善恶,那么这些功夫也就不用说了。”
当天晚上,他们陪伴先生在天泉桥坐谈,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见解,并请先生指正。
先生说:“我现在即将出征,正要你们来讨论这个问题。你们两个人的见解,正好可以相辅相成,不能各执一端。我接待人,原本就有这两种方法。对于天资聪颖的人,直接从本原上悟入,人心本体原本是明亮无滞的,是个未发之中的状态。这类人一悟本体就是功夫,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,内外都透彻了。其次的人不免有习性在,本体受到遮蔽,所以先教他们在意念上实实在在为善去恶,功夫熟练后,渣滓去除干净时,本体也就明亮了。汝中的见解,是我用来接待天资聪颖的人的。德洪的见解,是我为其次的人立法的。你们两个人要相互取长补短,这样中人上下都可以引导入道。如果各执一端,眼前就会有人失道,对于道体也就各有不足。”